20人调研50人陪同:调研不是“声势浩大”走过场
2023-08-17 07:23:15 中国青年报

据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当下,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在忙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,但也有个别党员干部浅尝辄止、蜻蜓点水、走马观花,对问题避而不见、对矛盾调而不研。一个大概20人的调研团下去,陪同的却有50多人,每天都是六七辆中巴浩浩荡荡开过,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,最后再抱一大摞文件材料回去,裁裁剪剪、整合包装,这样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。

20多号人组团下基层,地方各级各部门再安排50多个陪同人员,一路烟尘滚滚,声威赫赫,这样的大队人马与其说是去调研,还不如说是去观光、采风、视察。队伍经行之处、落脚之地,往往又是当地精心选择、周密安排好的,这样的调研若是能发现什么问题,反倒是怪事。能做到尽量少扰民,就已经不容易了,还指望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?不客气地说,这样的调研乱象,本身就是一个好的调研题目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不妨追问一下,中央明确要求不搞形式主义,要深入扎实调研,为什么还有地方组织如此庞大的调研团?几十号人热热闹闹地下基层,怎么深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?座谈会到底是听领导讲话还是听百姓介绍情况?各级陪同人员50多人,是陪同调研还是“阻碍”调研?这样的调研团能看到什么?基层群众又如何能畅所欲言?

还要继续追问,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组团式调研,是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合理做法吗?万事谋定而后动,调研也不例外。一个20人的“大团”每天集体行动,听讲解员念稿子,怎么可能会有明确具体的调研方向?又怎么可能发现真问题?即便有一些眉目,也很难在这样疲于赶路的行程中展开扎实调研。这样折腾几天,除了搞得大家都很疲累,恐怕很难真正捕捉到什么“大鱼”,更不要说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了。

其实,只要真的用心、提前做好谋划,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。比如,可以根据调研方向和题目,把人员分开,分头行动,触摸土地和人民,感知难点和痛点。以前的干部下乡不都这样吗?三两个人骑上自行车就上路了。再如,如果现场有所发现,也可以灵活机动,现场决定顺藤摸瓜、刨根问底。只有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来,才能听到老百姓的真心话。

可见,问题或许并不完全在于20人的调研团是不是规模太大了,而在于对一些干部而言,调查研究不过是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而已。人也去了,调研报告也写出来了,这项工作就算完结了。尤其是,从绩效考核的角度看,还没毛病。工作需要的各个要件,全是完整的,程序也没问题。而这恰恰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。

一些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儿戏?这中间,有敷衍、应付心态的因素,也有能力不足、不懂方法的问题,但根本上还是与个别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责任感有关。一些人只想着“认认真真走过场,踏踏实实走形式”,凡事习惯做在表面上,只要看上去像那么一回事,根本不去想如何把工作推向深入。如此调研,确实该整治整治了。

中央明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,就是要让各级领导、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,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。这就要求调研者的身和心要真的沉下去,耐心倾听老百姓的难心事、烦心事、操心事,打捞沉没的声音,了解社会动态,提高决策水平。

从社会学角度看,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方法;但从社会治理角度看,则关系到民生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。大兴调查研究的“大”,指的是要形成浓厚的氛围,而不是“大轰大隆”,更不是“好大喜功”。

龙之朱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初级